中美双方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显示,目前中方已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颁布实施。历经5年多运筹,交强险终向外资险企敞开大门。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交强险的全面开放将给予其更多的选择,外资保险不一样的服务和理赔将会促进市场更健康发展。
外资险企意在商业车险蛋糕
目前交强险连年亏损,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亏损严重,交强险也如一根鸡肋。据中保协统计,2010年33家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中资保险公司在该业务上的亏损高达72亿元。既然连年巨额亏损,外资险企为何还一直希望能够进入这一领域呢?
据了解,一直以来,车险市场都是各大产险公司觊觎的奶酪,占到整个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0%-80%。谁能有效赢得车险客户,谁就能分得产险市场的一杯羹。
有业内人士表示,交强险市场的放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外资财险公司更多的是看重商业车险的这块蛋糕,做了交强险之后可以做其他车险,而商业车险才是外资财险公司的主要意图所在。
“交强险多是和商业车险一起捆绑销售的,一般来说,客户会在办理交强险的同时购买这家公司的商业车险,所以这个市场其实很大。”一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交强险覆盖面大,对于任何保险公司来说,涉足交强险都可以使其更快扩大市场份额。
统计数据显示,交强险实施5年来,机动车投保率从2005年末的36%提高到2010年末的49%,汽车投保率由58%上升到79%。毋庸置疑,交强险对近年来商业车险投保率的上升功不可没。
“交强险和商业车险联系在一起,是商业车险的重大盈利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虽然交强险是亏损的,但是把它和商业车险放在一起经营,保险公司实际上还是盈利的。
据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0家左右,但经营商业车险业务的公司不超过10家,包括利宝互助、三井住友、三星、国泰、安联、现代等。他们大多选择与中资公司合作,只承保商业车险,因此市场份额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交强险的开放,相当于对外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也能为外资保险公司增加财产和意外险份额。”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林同文认为。
中小险企或受冲击较大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鹭表示,交强险对外资开放后,对中资险企会造成一定程度冲击,但竞争机制的引入将对整个保险业是长期利好。
上海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相关人士认为,竞争肯定会加剧,但对龙头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太保的影响不会太大,原因是财险的销售要看渠道和网络,外资险企网络不发达,在市场上仍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但是小财险公司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近两年,整个财险市场的经营主体本身就在不断扩容,外资一旦经营交强险业务后,像我们这样规模小的财险公司,未来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一家中小规模的财险“新军”负责人颇感无奈。
截至2011年末,整个财险公司的经营主体多达59家,中外资分别为38家、21家。但就保费而言差距甚大,2011年中外资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727亿元、52亿元,外资保费占比仅为1.09%。差距如此巨大,主要是因为外资财险公司无法涉足交强险,从而无法直接进军占据财险业近八成江山的车险市场。
然而,38家中资财险公司分食财险业这块“大蛋糕”,近七成最终被财险三巨头吃入口中。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人保、平安、太保占整个财险保费总盘子的比例高达67%。也就是说,35家中小财险公司争抢这剩余的32%“蛋糕”。
中山大学金融学教授黄伟认为,短期内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会迅速增加,至少3?觸5年内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外资保险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和特定客户群,属小众市场,而国内车险市场的特点恰恰是出险多、理赔也多,外资保险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毕竟像网点铺设、人力培训、文化差异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来源: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