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社保制度的“从无到有”,转入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所面临的攻坚性难题愈加凸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保、城镇居民生育保障试点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出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社会保障”部分着墨甚多,要求明显细化、充实。这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限紧密相扣。
日前,本刊为此专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所所长何平。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将从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阶段,转入扎实推进制度精细化、做实显效的新阶段。同时,社会保障发展所面临的攻坚性难题也愈加凸显。
硬要求与硬指标
按照社会保障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社保制度从无到有,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被何平称为“三从三到”。
“从制度全覆盖的角度来看,‘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大幅度弥补了原有的制度空白”,何平说,现在还剩下一个空白点——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谈到制度空白点和薄弱环节时,也对此直言不讳——“在新农保制度开始试点后,这一群体的问题凸显出来”。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实行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只是中央层面还没有统一出台文件。“‘十二五’期间只须再补上这一个制度安排,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压力已经不大了”,何平说,“再加上酝酿起草多年的社会保险法也将在‘十一五’末、‘十二五’初通过,所以从国家法制安排上来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护”。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今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比2002年扩大了1亿人。刚刚开始试点的新农保覆盖了5965万人,年底将超过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2.5亿人,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其中5800多万人是进城的农民工。
“每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要达到95%以上,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因此,社保扩面仍需持续努力”,何平说。
近6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经过连年调整,水平翻了一番;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财政补助额从开始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12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待遇、工伤伤残和工亡待遇都大幅度提高。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高低,要以足以维持较为体面的基本生活为基准来衡量,并注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何平说,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着力改善社会保障管理,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硬件水平和人员队伍素质能力,被主管部门视为下一阶段的硬要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社保经办机构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要查清下个月有谁年满60岁以便发放养老金,还需要工作人员动员自己的孩子帮着检索”,何平说,办事拖拉、监管不严等问题,反映出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据了解,“一卡通”是“十二五”期间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的指标性要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公开表示,将重点大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在2010年底预计发卡1亿张的基础上,争取“十二五”期末全国发卡8亿张,并争取早日实现“一卡通”。
“‘十二五’期间,‘一卡通’是个硬指标”。何平说,社会保险卡按规划到“十二五”末,8亿参保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都将统一在这张社保卡内。在有条件的城市,社保卡还将成为“市民卡”,以实现更为广泛的电子结算功能。
地方分割亟待打破
“一卡通”的“通”,是指各项社会保险信息“通”用一张卡,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另一方面,这个“通”也还远远不是“通天下”的“通”,而是“本地通”的“通”——跨省市的社保“通”仍面临统筹层次低的老大难问题。
截至2009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了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如期完成在全国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目标。“省级统筹”这一1987年国家主管部门便已提出的改革目标,历时22年、在高层给出明确截止日期的强力推动下,才得以艰难实现。然而对于养老保险而言,全国统筹才是最终目标。目前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对此已有明确规定,也有高层消息人士表示,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时间结点定在2012年。
而情况更为复杂的医疗保险,目前多数地方实行的还是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的目标看似相当遥远。目前跨省市的医保“漫游”多以“城市间协议”的方式“批量处理”。
“社会保障发展要在‘十二五’期间提升内在质量、实现制度精细化、让参保者得到更多实惠,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打破地方分割的管理方式”,何平指出。
省级统筹最大阻力来自于地方利益的平衡,涉及到上下级政府财政“受益受损”的利益博弈。因此,跨省市、跨地区的医保“漫游”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利益问题。但是,随着“十二五”期间人才流动的进一步活跃,更多独生子女异地就业后父母异地养老看病的情况也将增加,医保不能异地漫游的现实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各级决策者面前。
而另一方面,“统筹层次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层次太低固然不好,但集中度太高也有问题”,何平说,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央地责权划分,集中度太高了虽然可以在“公平跨度”上实现提升,却会将压力过多地转移给中央,使地方摆脱应有的责任。
“特别是医疗保险,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统筹层次上要合理划定央地权责,调动央地两方面的积极性,注意处理其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小心谨慎,稳妥推进”,何平说。
社保前路五大难题
制度搭建期基本结束后,30多年改革开放和体制转轨遗留、积累下来的难题,在“十二五”期间更为凸显。何平表示,对照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障发展前路依然艰巨,至少有五大难题需要攻克,而且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首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做实。在我国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由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空账”。一旦“现收现付”模式出现拐点,空账将极大威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目前关于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的官方数字是,截至2004年空账7400亿。也有学者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约为1.3万亿。
为解决空账可能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我国在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截至2009年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试点工作已经扩大到13个省(市),共积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1569亿元。但与现实空账规模相对照,还有相当大的深入空间。
其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开始试点。牵涉3000万“事业人”的养老改革由此启动。这一改革由于牵涉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大部头制度变动,且改革对象涉及到中国大多数“专业技能人才”,因此改革阻力和难度甚大,相关制度设计仍需磨合、完善。时至今日,各省区市试点改革推动缓慢,有待实质性进展。
其三,以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为代表的特殊群体。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摘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采取“大账户、低缴费”的制度设计。2009年底,原计划出台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被揉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开始施行。
这一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文件经过5年的酝酿终于出台,但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保政策和制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以使更大范围、更大比例的农民工,得到更为有效的社保权益保护”,何平说。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口数量和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群体的劳动关系不确定,就业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资收入不确定。“灵活就业群体与普通居民的界限难以划清,这是一个难点”,何平说,灵活就业者多为年轻人,当前的养老医疗压力不大,重点问题是通过制度设计吸引他们有效参保。
其四,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偏低。一些地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不足2%,老百姓的养命钱如何保值增值,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广东等地曾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效果不错,但是在更高层面还没有下决心决策,需要突破”,何平说。
其五,有效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保障差距,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才能有效缩小。”何平说,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占15%~20%的情况下,才能够承担得起对农村的大幅度补贴,以填平城乡保障水平的鸿沟。“缩小城乡保障差距一方面需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另一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力争平稳渡过利益纠葛异常突出的热点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