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8月11日17时,灾害共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舟曲县5公里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地。
《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近年来对重大灾害的分析和评估,您认为国家在应对重大灾害的风险防范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改变和建设?
史培军:我认为,针对灾后的重建,不能全部依赖在政府身上,应该建立社会资助和政府支持的两种体系。政府已经在做了,社会还没有开始,我们应该进行灾害风险的转移,建立有金融参与的巨灾风险防范体制,对灾害高风险地区进行强制投保。具体来说就是要推出灾害保险,一个人受灾九个人支持。比如说,如果所有的北京人都要强制购买地震保险,属于自然灾害保险范畴,这样,北京防范地震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中国经济周刊》:虽然国际上还没有对巨灾的统一标准,但您曾经谈过对巨灾、大灾等的划分方式,具体的标准有哪些?
史培军:造成1万人以上死亡,或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或形成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地震强度7级以上,或者出现频率百年不遇的其它自然致灾事件等,达到上述任意两个条件都可称为巨灾。按此标准看,此次舟曲的灾难是大灾而不是巨灾。
《中国经济周刊》:你提到的地震保险是公司或单位集体购买呢,还是先从公务员、事业单位个人试点开始?是自愿购买?还是强制?
史培军:就我个人认为,应强制执行,所有个人与机构都应买,国家为城市低保户予以保费补贴。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在北京推行,什么样的人需要购买地震保险?是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还是在北京有房子的人或者有北京户口的?
史培军:我认为所有在北京有房子的人都要买,应将其与购房联系起来,没房的人自然就不必要购买地震保险,但是如果你在北京工作又没有房子,肯定也得租房子,这样,房主应购买房产的地震保险,租房人应购买租用房内的物资地震保险。
《中国经济周刊》:这种自然灾害险的收费标准大约是一个人多少钱?
史培军:在北京地区,大约每人每年250元~500元,250元保5万元财产,500元保10万元财产,与你的工资水平无关,但与你住房的抗震水平相关。
保险的机制是放大效应。比如现在的洪灾受损坏后重建费,政府补贴每间七八千元,根本建不起一间房,老百姓一遭灾就可能变成贫困户。但如果按我们现在设计的这种保险模式,每人缴纳保费250元,一旦受灾,可以得到接近五万元的赔付,完全可以把房子建起来。
我曾经向总理建议,国外面对灾难是靠保险制度把社会资源引导在防灾减灾中,而我们是靠党和政府的号召力,发动动员,把社会资源临时、随机地引入,形不成制度。除了加强政府在防灾减灾上的投入外,还要加强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一种精神境界转变为经济制度。
日本从1964年开始实施地震保险,经过46年的积累,基本达到收支相抵,略有节余。
《中国经济周刊》:如果推行地震保险,会不会有“骗保”的现象发生?
史培军:这就需要核灾。我们现在正在为全国划分灾害高风险地区的范围。划在高风险地区内的就要强制投保,之外的自愿投保。
我们的农业保险试点三年多,承诺遭灾后保成本赔付,也遇到了“骗保”的新问题,原因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核灾。现在国际上的保险机构开展灾害保险,其中一项困难就是核损,如果我们的三大灾害(地震、台风、洪水)的保险制度真的建立起来,那么全国至少可以解决10万人就业。核损就像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一样,要有资质,要有专业背景、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灾害风险评估师)。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史培军:作为大学新增专业,目前只有北师大一家在研究生阶段招收自然灾害保险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都很好,供不应求,每年都要向各保险公司输送人才。以后要投灾害保险,就像国外一样,投保者不是直接去保险公司,而是去中介机构,算算你有多大风险。一旦遭灾后,中介公司要给你核损。如果国家灾害保险体制建立后,我们还准备在全国开展灾害风险分析师、评估师考试。
《中国经济周刊》:地震保险将在什么时候开始启动?
史培军:现在相关部门正在讨论,方案还没有最后定出来。开启中国巨灾保险,是我们在2008 年雪灾后一直积极呼吁的,国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方案策划。对灾害高风险地区进行强制保险,等于你平常积点钱,一旦遇到大灾,恢复重建就有钱了。